为全面加快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学院建设进程,根据国家、河南省《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(2010-2020年)》和《河南理工大学“十三五”事业发展规划》精神,制定本规划。
一、“十二五”发展回顾
“十二五”期间,学院(经济管理学院)始终坚持以“创新思维、以人为本、科教并重、团队意识、质量兴院”为核心价值理念,以“培养高质量人才”为根本目标,以“社会需求”为导向,坚持走管工结合的办学道路,教学与科研互动、规模与质量并重、理论与实践结合,班子建设不断加强,办学规模逐步扩大,办学层次不断提高,科研水平稳步提升,办学条件明显改善,社会影响不断扩大,质量工程再创佳绩,工商管理及相关学科保持省内领先水平。
在校党委、行政的正确领导下,学院领导带领全院教职员工,自力更生、艰苦努力、奋发图强,扎实推进内涵建设,逐步完善内部运行机制,基本形成了以“酝酿协商、集体决策、分工负责”为工作程序;以“党政共同负责、教授博士学术主导、全体民主参与”为主的决策与运行机制;以“年度目标任务分解”为基础,以“科研、教学奖励政策”为导向,以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、提高本科教学质量、提升科研层次和强化学科建设”为主要目标的目标管理与考评机制;以党政联席会议、教代会、党代会和院务公开相结合的监督与保障机制;以“注重专业教育、培养创新能力、提高综合素质”为形式的“服务型”学生教育管理机制;以“1234促建工程”为载体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。内部运行机制的逐步完善,有力地推动了学院学科建设、科学研究、研究生与本科教学、党团工会等各项工作的又好又快发展,连续多年年度考核优秀。
截止“十二五”末,学院拥有教职工109人,其中,教师83人,教授10人,副教授35人,博导2人,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8人;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,1个省级重点学科,1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,1个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和1项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;拥有1个二级博士点,2个一级硕士点,1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,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(MBA)和8个本科专业;学院设有4个教学系部,拥有7项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,1个省级教学团队,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6个院级研究所。目前学院已经形成本科、硕士、博士三级完整的培养体系。
“十二五”期间共获批国家级项目6项,省部级项目61项,纵向项目经费178.1万元。新上横向课题44项,合同金额701.3万元。获得省部级奖10项。发表学术论文702篇,其中SSCI 1篇,三报一刊文章8篇,人大复印文章3篇,EI收录148篇,ISTP(ISSHP)收录41篇,CSSCI&CSCD收录75篇,CSSCI扩展库123篇。出版专著26部,教材15部。
在取得以上成绩的同时,学院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:学院高水平领军人才,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;高层次项目和获奖偏少,高水平科研团队没有真正形成;学科结构不尽合理,富有特色且能进入省内前沿的学科不多,尤其是经济学科还较弱,亟待加强;学生考研率低。
二、“十三五”发展形势
综合分析国内外环境和学校近年来的强劲发展势头,这不仅是挑战更是发展的机遇,需要我们审时度势。
我们的优势是:办学时间相对较长;工商管理学科在省内领先;青年教师多,朝气蓬勃;博士、硕士学位点建设居省内高校同类院系前列。
我们的机会是:学校良好的发展势头对我们的鼓舞;校内兄弟院系跨越式发展对我们的震撼;社会、政府对工商管理学科人才的需求。
我们面临的威胁与挑战是:地理位置不具有优势给经济管理类高层次人才引进带来困难;省内同类兄弟院校的竞争;学生考研率低;学院分解带来的困难。
我们立足努力适应校内外良好的发展环境,重视制定合理的行动策略,强调制度化、民主化的管理方式,采取积极有效的改革措施,抓住机遇迎接挑战。
三、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
(一)指导思想
以邓小平理论、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,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,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,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、四中、五中、六中全会有关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部署以及国家、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,紧紧围绕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战略目标,主动适应我省六大国家战略规划、“四个河南”建设和能源工业发展的重大需求,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、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,奋力在教学、科研、学科平台、人才队伍、创新能力建设等领域实现新突破。
(二)发展思路
1.坚持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,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。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,以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龙头,强化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申报与建设,努力提高本科教育质量。
2.科研与教学并重,强化团队与平台建设。加快提升承接国家级课题、获省级奖等高水平成果的能力。加强工商管理学科群及其平台、团队建设。
3.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,扩大MBA招生规模,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。
4.切实加强实验室建设,努力改善教学、科研条件和教师工作生活条件。
5.加强内涵建设,转变发展方式,全面促进学院又好又快发展。
(三)发展目标
1.总体目标
总体发展目标是:经过五年的努力,把工商管理学院建设成为一所学科特色鲜明、教研条件省内先进、师资结构合理、教学质量较高、科研项目和成果省内先进、管理服务科学高效、招生规模适度发展,在相关学科领域达到省内领先,在我校多学科协调发展中起重要作用,在省内高校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学院。
2.重要指标
——办学规模 稳定本科教育规模,强力发展研究生教育。到2020年,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1750人,其中,本科生规模稳定在1600人,研究生规模达到150人(博士研究生15人、学术型硕士研究生50人、专业学位研究生85人),留学生3人。
——学科专业 强化工商管理学科建设与发展。到2020年,新增1个博士点:管理科学与工程(或工商管理);工商管理学科进入全国学科评估前50%;工商管理专业位居全国同类专业前列(20%)。
——人才队伍 优化队伍结构、加强团队建设。到2020年,全院教职工数量达到70人左右,其中,专任教师达到58人,新增博士学位教师16人,新增正、副高级职称教师11人;新增省部级科研创新人才2人;新增出国研修教师8人。
——人才培养 优化专业结构,加强学风建设,强化创新能力培养,重视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。到2020年,新增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项,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2项,省级教改项目2项;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;省级规划教材2项;国家级挑战杯竞赛奖1项,国家级节能减排竞赛奖1项;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6项;国家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4项,省级学科竞赛奖25项;省级及以上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1项;新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,中外专家合作平台1个。
——科学研究 以提高承担国家级项目能力、获得省部级奖励和高水平论文为目标,全面提升科研实力。到2020年,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21项以上,其中,国家级重大、重点项目1项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,国家哲学与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12项;新增省部级重大项目3项;新增省部级社科成果奖11项,其中,省部级一等奖1项,省部级二、三等奖10项;发表CSSCI论文110篇;科研经费1.925千万元,其中,纵向科研经费1.175千万元,横向科研经费0.75千万元。
——条件保障 注重身心健康,改善教学科研条件。到2020年,新增教学科研设备300万元以上,图书资料价值8万元,在职教职工人均收入显著增加。
四、主要任务
(一)学科布局与提升
加快培育与建设省(部)级重点学科、基地、平台建设工程,力争“管理科学与工程”或“工商管理”建成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;以“工商管理”省一级重点学科为引领,尽早实现“管理科学与工程”省级重点学科;以“工商管理”国家级特色专业为示范,带动“人力资源管理”“旅游管理”两个专业尽早实现省级特色专业。支持“市场营销”“旅游管理”等专业发展。力争把“资源与环境发展研究中心”建成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。主动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和能源工业发展,努力形成“新能源经济”“中原区域经济”“低碳经济”“旅游与文化建设”等新兴学科。积极争取在市场营销管理、旅游管理等专业招收双学位学生。
(二)强化师资队伍建设
以学科方向凝聚人才队伍,以人才队伍组建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,以团队建设支撑学院教学科研又好又快发展。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、教学名师和海归博士,力争“中原学者”领军人才的突破。坚持“以人为本”的宗旨,按照“稳定、培养、引进”的方针,通过培养和引进实现青年教师“博士化”工程,实现师资队伍结构调整,优化学历、职称和年龄结构,不断提高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。
(三)全面提升科研水平
凝练学术方向,构筑学术基地,努力追求学术创新。进一步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,加大支持高水平成果的力度。积极创造条件,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科研活动,大力支持教授、博士积极申报国家级课题。组建学术团队,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学术带头人与省级科研创新团队。努力实现科研为教学服务,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。
(四)努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
按照国内高水平大学标准,建设一批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,建设若干高水平教学团队,实现省级教学名师的突破。
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、夯实专业素质,提高创新创业水平,开设系统扎实的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;拓宽专业选修课程内容,增强课程的前沿性。坚持从严治教、从严治学,保持育人过程和对学生考评的严格、严谨;建立科学、合理的教学评价与反馈体系,营造“严格是责任、严师出高徒”的环境与氛围。
进一步拓展学院实践教学,创新实践教学模式,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,使实践教学贯穿育人的全过程;加强实验课程建设,强化学生动手、计算、设计等基础实践能力培养;大力推进学生自主创新实践,着力加强学生创新意识、创新能力、动手实践能力、综合集成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;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级各类竞赛活动。
改进教学方法,完善教学手段,创新培养模式,提高教学质量,加大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力度。采取措施建设好现有“本科教学工程”项目,努力培育新的“本科教学工程”项目。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三大杯教学竞赛。
(五)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
调整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,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,建立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并重发展、紧密联系、各具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体系。
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。建立与学术水平、培养能力、培养条件、培养质量相挂钩的研究生导师遴选、考核与淘汰机制。强化导师责任与权利,加大以科研为导向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,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;增加MBA招生规模,完善MBA培养模式,提高MBA培养质量;在公共事业管理学位点下招收旅游管理方向研究生;深入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,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;严格执行研究生培养程序与制度,实施全过程质量保障,促进研究生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及省优学位论文。
(六)积极改善教学科研条件
进一步改善教授、博士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办公条件,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;加大实验教学投入,高标准建设专业实验室,为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创造条件。
(七)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
拓宽办学渠道,加快合作办学,扩大学术交流。到2020年,建立有合作关系的国外大学或研究机构达到2个以上。主办国际学术会议及国内学术会议1~2次,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50人次,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来学院讲学10次。积极开展“国际合作课程”。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与能源经济发展,积极开展服务地方活动。
(八)创新培养模式,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
重视培养学生的自立、自强、自律精神,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体意识,创新培养模式,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。切实推进学院全员育人工作,重视辅导员队伍与班主任队伍建设,加快职业化、专业化进程,不断创新教育、管理、服务相结合的学生管理模式。加强学生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,培养学生创业能力,加强就业指导,就业率在93%以上,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。
(九)加强文化建设,营造良好教书育人环境
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,进一步传承和发展“明德任责”校训、“好学力行”校风和“自强不息、奋发向上”办学精神,营造教师教书育人、学生潜心学习的良好风气,加强师德师风、机关作风建设,实行“学术不端”一票否决,着力提升学院文化内涵。深化基层班级建设,加强对基层班级干部的指导、培训和管理,充分发挥其自我教育、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,培育打造1项以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品牌或特色活动。重视学风考风建设,确保学生违纪率低于0.5%。加强贷后管理,确保贷款违约率低于2%。
(十)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,发挥战斗堡垒作用
加强作风建设、精神文明建设和意识形态管控,建立健全党员经常性教育长效机制,不断加强思想建设,积极创建学习型党组织;进一步加强党风建设,坚持抓好党性、党风、党纪教育,加强党性修养,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,增强立党为公、执政为民的自觉性和坚定性;积极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建设,以落实知情权、参与权、选举权和监督权为重点,保障师生党员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;不断完善惩防腐败体系建设,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,认真抓好各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。
五、保障措施
(一)全面深化改革,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
全面贯彻落实学校新一轮综合改革方案,推进管理重心下移,实现科学、民主、高效的管理体制。强化系(室)职能,扩大系(室)的人、财、物自主权,完善校、院、系(室)分级管理体制。全面推进定编定岗,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制度。科学制定二次分配办法和科研资助办法,深化以岗位业绩贡献为导向,向高水平教学、科研成果倾斜的分配制度改革。
(二)加强教学科研基础平台建设,提高保障能力
每年争取学校投入实验设备建设资金80万元以上和50万元特色、优势学科平台建设基金,逐步更新完善教学、实验、科研等设施。争取学校政策支持,改善教师办公条件与环境。
(三)实施引进与自身培养的人才战略
积极引进领军型学术带头人和高水平(海归)博士研究生,优先安排引进人力资源管理、旅游管理等紧缺博士,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报考博士,积极鼓励教师出国进修。
(四)广开渠道,增加创收
优化现有办学资源配置,积极开展多元化办学和各类培训,提高学院创收能力,力争教职员收入年均增加10%以上。
(五)加强学院领导班子建设,增强凝聚力
加强学院领导班子建设,努力提高班子执政能力;加强党风廉政建设,从源头防止和治理腐败;加强干部队伍建设,增强服务意识;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,发挥政治核心、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;加强学院精神与物质文明建设,关心群众疾苦,办好职工之家,提高教职工幸福指数。